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
来源:网络 作者:admin 日期:2025-01-18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1940 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为践行 “村乡教育救国论”,威州乡村师范学校应运而生,承载着振兴乡村教育、培育基层教育人才的重任 。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行政区域的调整,1950 年,学校更名为川西威州师范学校,这一改变是对当时川西地区教育格局的响应,学校开始在更广阔的区域内发挥教育引领作用。1953 年,伴随四川省建制的确定,学校再度更名为四川省威州师范学校,名称的更迭不仅是简单的称谓变化,更是学校融入全省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壮大的标志。
时光流转至 1993 年 8 月,经上级批准,学校启用现名 ——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民族” 二字的加入,凸显了学校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中的独特地位与使命,强调了对民族教育特色的挖掘与传承。
1999 年 8 月,州人民政府做出重要决策,将阿坝州教师进修学校并入,形成了 “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种功能” 的办学模式,整合后的学校在师资培训、教育研究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了办学实力与影响力。
2000 年,学校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阿坝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这一殊荣标志着学校成为阿坝州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基地,承担起为全州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职责。2003 年 9 月,州人民政府决定将其作为全州唯一一所师范学校保留教学资源,这一决策是对学校办学成果与历史贡献的高度认可,也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办学理念与特色:独树一帜的教育风格
(一)“规范 + 特色” 的办学理念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始终秉持 “规范 + 特色” 的办学理念,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与教育规范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民族地区教育需求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以培养 “合格 + 特长” 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
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确保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基础教育。通过规范的教学管理,如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等,保障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学校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特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二)鲜明的艺术教育特色
艺术教育是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的一大亮点。学校拥有一支专业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艺术教师队伍,涵盖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领域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常规的艺术课程外,还开设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如羌族舞蹈、藏族音乐、民族绘画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民族艺术文化。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平台。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美术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艺术才能,提高艺术表现力。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市级、国家级艺术比赛,屡获佳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比如,在四川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该校学生的舞蹈作品多次获得一等奖,其精湛的舞蹈技艺和独特的民族风格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三)显著的科技教育成绩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配备了先进的科技教育设施设备,如实验室、科技创新活动室等,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校还开设了一系列科技教育课程,如机器人编程、科技创新实践等,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热爱 。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在汶川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该校学生的多项科技作品脱颖而出,如太阳能集滴灌设计、输液报警器小发明等,展现了学生们出色的科技创新能力,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创新性,还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得到了评委和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科技教育,学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资力量:雄厚师资,助力成长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保障。学校教职工编制 105 人 ,其中的教师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涵盖了教育学、文学、艺术、理学等多个学科,能够满足学校多样化的课程教学需求。无论是基础学科的语文、数学、英语,还是特色鲜明的艺术、科技课程,都有专业的教师进行授课。
在师资队伍中,优秀教师层出不穷。有省教育教学专家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备人员各 1 人,他们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引领着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1 人,凭借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影响力,为学校带来了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学校的特级教师有 2 人,他们以精湛的教学技艺和深厚的教育情怀,成为全校师生的楷模。在日常教学中,特级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他们不仅在教学上成绩突出,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工作,为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级讲师 26 人,讲师 26 人,他们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风格各异,有的严谨细致,有的风趣幽默,有的深入浅出,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深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
此外,学校还有全国优秀教师 1 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师教师三等奖获得者 1 人,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 人,州优秀党务工作者 1 人 。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是对教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度认可,也彰显了学校强大的师资实力。全国优秀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中师教师三等奖获得者在师范教育领域深耕细作,为培养优秀的师范生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省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方面表现出色,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州优秀党务工作者则在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省、州学会(研究会)理事多人,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带回学校,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过参与学会(研究会)的工作,这些理事们与其他教育工作者相互学习、交流经验,拓宽了学校的教育视野,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校园动态:活力校园,多彩生活

(一)军事训练,磨砺意志
每年的新学期,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都会为新生们精心筹备一场意义非凡的军事训练活动 。以 2024 级新生为例,8 月 28 日,在学校的操场上,随着教官们响亮的指令声,“稍息、立正,向右看齐……”,新生们身着整齐的迷彩服,正式开启了他们为期 10 天的军事训练之旅。
此次军训内容丰富且全面,涵盖了队列、军姿、内务整理等多个重要科目 。在队列训练中,同学们需要反复练习齐步走、正步走等动作,力求达到步伐整齐、动作规范的要求。每一次抬腿、落脚,都需要高度的专注和团队协作,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协调性,更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军姿训练则是对同学们意志力的极大考验。在炎炎烈日下,他们昂首挺胸,双脚分开 60 度,双手紧贴裤缝,一站就是几十分钟。汗水从额头不断滑落,浸湿了衣衫,但没有一个人轻言放弃。正如 2024 级新生若嘎所说:“站军姿的时候我感觉腿都在抖,但是看到旁边的同学都在坚持,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军训锻炼了我的意志力,让我更加坚强和自信。”
在内务整理方面,教官们严格要求学生将被子叠成 “豆腐块”,物品摆放整齐有序。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培养学生们的纪律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军训期间,学校还特别安排了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课程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们深入了解国家的国防战略、军队建设以及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增强了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学校政教处副主任冯林德表示:“此次军训,对新生来说不仅是一次身体上的锻炼,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还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的重要实践。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要求,磨砺同学们的意志品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8 月 30 日上午,学校举行了 2024 级学生军事训练总结大会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总结大会拉开帷幕。会上,对在军训中表现出色的先进排、优秀教官、优秀副排长、优秀学员进行了表彰。学员们怀着感恩之情,向来自汶川县人武部的教官献上了鲜花、羌红和哈达,以表达对教官们辛勤付出的深深敬意和感谢。学校负责人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同学们在军训期间的努力和成长,鼓励大家将军训中养成的优良习惯和作风带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 “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的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
(二)党建活动,红色传承
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始终将党建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引领,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师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
2024 年 7 月 1 日,学校在礼堂隆重举行了 “庆七一 颂党恩” 庆祝建党 103 周年大会 。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宋斌、褚机,团州委副书记、校长助理、校团委书记林玉婷及全校教职工、退休支部代表、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党的生日。
大会在庄严的氛围中拉开序幕,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宋斌宣读了《中共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委员会关于表彰 2024 年度 “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的决定》 。随后,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103 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强调了学校党委在推动学校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所做的努力。他指出,近年来,学校党委紧紧围绕 “一州两区三家园” 战略部署,坚持 “立德树人” 根本宗旨,强化 “师范性、民族性” 办学特色,认真践行 “静思笃行、崇德尚善” 的校训,积极构建 “德育生活化” 新型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本次大会上,全体党员庄重地重温了入党誓词 。在党委委员、副校长宋斌的领誓下,党员们面向鲜红的党旗,举起右拳,庄严宣誓。誓言铮铮,表达了党员们对党的忠诚和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决心。
大会还对 2024 年度的 “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进行了表彰 。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宋斌为 “先进党支部” 和 “优秀党员” 颁奖,团州委副书记、校团委书记林玉婷为 “优秀党务工作者” 颁奖。获奖代表们分别上台发言,分享了他们在党建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表达了他们对党的感恩之情和为党的教育事业继续贡献力量的决心。先进党支部代表孟琳表示,将继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支部党员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优秀党员代表朱国苇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关爱学生成长的经历。优秀党务工作者代表文田则表示,将继续认真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党务工作水平,为学校党建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此次 “庆七一 颂党恩” 活动,不仅是对党的生日的热烈庆祝,更是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红色传承活动 。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激发了师生们爱党爱国的热情,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创新党建活动形式和内容,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知名校友:榜样力量,激励前行

(一)顺定强:多才多艺的教育领路人
顺定强,这位从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走出的杰出校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教育与文学领域绽放着耀眼光芒。他于 1986 年 9 月考入西昌师范专科学校少数民族预科学习,次年 7 月预科结业后,顺利升入该校外语系英语专业 。1990 年 7 月,顺定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自此踏上了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职业生涯。
在教育工作方面,顺定强的履历丰富而卓越。1990 年 9 月至 1994 年 7 月,他在阿坝县中学担任教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责任心,为学生们传授知识,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随后,从 1994 年 8 月至 1997 年 4 月,他担任阿坝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字功底和宣传能力,为地方的宣传工作贡献力量。在 1997 年 5 月至 1999 年 12 月期间,他晋升为阿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肩负起更重要的领导职责,推动宣传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2001 年 1 月至 2009 年 12 月,顺定强身兼阿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和县广播电视局局长两职,在两个重要岗位上协调推进工作,展现出出色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2010 年 1 月至 2010 年 8 月,他任职于阿坝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为地区的发展规划和改革工作出谋划策,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0 年 8 月至 2012 年 12 月,顺定强担任四川省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阿坝州民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积极投身于师范教育和中学教育管理工作,为培养优秀的教师和学生贡献智慧和力量。2013 年 1 月至 2015 年 4 月,他担任中共阿坝州委讲师团团长,承担起传播党的理论和政策的重要使命,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
自 2013 年 5 月起,顺定强担任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在这片熟悉的校园里,他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坚定的信念,引领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他积极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民族地区教育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顺定强不仅在教育管理领域成绩斐然,在文学创作方面也硕果累累。他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阿坝州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鲁迅文学院第九期作家班学员 。凭借着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他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 200 余万字。他的散文《妹妹》被收入 “中国当代教师散文选”《红烛》,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文字,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出版发行的散文集《相约阿曲河》《行走阿坝》《神奇的莲宝叶则》,带领读者领略了阿坝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长篇小说《雪线》,以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报告文学《洒满阿坝的阳光》《抗争百年顽疾》,真实记录了阿坝地区的发展变迁和人们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程。
他还摄制了多部电视专题片,如《神奇壮美的莲宝叶则》《这里是歌舞的海洋》《迎接朝阳》《邓登的希望》《神奇壮美的夏尔嘎》《中国的世外桃源神座》等,通过影像的形式,将阿坝的美丽与魅力展现给更广泛的观众群体。编辑出版的大型风光画册《圣洁家园 —— 阿坝县》《神山净土阿坝县》,以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全方位展示了阿坝县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其中,报告文学《抗争百年顽疾》被中国作协列为 “2016 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重点扶持作品”、四川省作协 “2017 年扶贫大书写” 签约作品;电视纪录片《迎接朝阳》《邓登的希望》获四川省广播电视创优节目 “省级政府奖” 一等奖;风光片《神奇壮美的夏尔嘎》获 “省级政府奖” 三等奖;电视散文《阿坝,我灵魂放飞的天堂》、风光片《中国的世外桃园神座》获 “省级政府奖” 提名奖;党课教材《50 年辛苦不寻常,50 年成果倍芬芳》获四川省第七届党员教育 “四个一工程” 奖,并入选《第七届党教 “四个一工程” 优秀作品选》。部分作品被收入《羌族文学作品选》,作品《羌山古道》入编羌族乡土教材《云上的家园》,走进中学课堂,为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顺定强的成就,不仅为他个人赢得了荣誉,也为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增添了光彩。他的经历激励着在校的每一位学子,让他们明白只要努力奋斗,不断追求卓越,就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毛运兰:“折翼天使” 的守护者
毛运兰,一位心怀大爱的教育工作者,1990 年 7 月,从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便踏上了教育之路,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为了防止学生辍学,她不辞辛劳,坚持白天上课、夜里家访,在岷江河谷留下了无数奔波的足迹。在走访过程中,她深切目睹了残障特殊儿童随班入读难的困境,这一景象深深刺痛了她的心,也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为特殊儿童教育事业奋斗的种子 。
2009 年 9 月,全州第一所综合类特殊教育学校 —— 汶川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毛运兰临危受命,担任校长一职。面对教学资源匮乏、师资专业有限、招生屡遭闭门羹等重重困难,她没有丝毫退缩,而是怀揣着 “精诚团结、铭恩奋进” 的坚定信念,带领 30 名从普教转岗的教师,毅然开启了特殊教育的艰难征程。
开学第一天,教室里一片混乱,孩子们因陌生环境而惊恐不安,哭闹、奔跑、喊叫等状况层出不穷。聋哑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智力障碍学生难以理解老师的指令,老师们手忙脚乱,难以应对。面对这一棘手局面,毛运兰不仅要安抚情绪失控的孩子们,还要耐心指导刚转岗的老师们。困难如巨石般压来,但她心中为特殊儿童提供优质教育的决心愈发坚定。她深知,在民族地区,每一个孩子都不应被落下,尤其是这些特殊孩子,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与呵护 。
在日常工作中,毛运兰几乎 24 小时都坚守在学校。她每天认真总结反思工作中的得失,将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她不厌其烦地教听障孩子发音、识字,通过一遍遍的手势和口型示范,为孩子们搭建起知识传递的桥梁。在她的悉心教导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用画、剪、缝、绣、演、讲、唱、跳、写等多种方式表达情感,还学会了跳锅庄、篮球、冰壶、轮滑等体育运动,一点点重拾生活技能,慢慢适应并感知这个充满爱的世界。
有一次,毛运兰意外摔伤,但她心系学生,坚持带伤到校上课。学生们看到她手臂上的伤口,纷纷围上前来,要给老师 “吹吹”,患有癫痫、腿脚不便且从不和老师说话的小朗,也跑过来说:“毛妈妈,疼吗?我给您吹吹。” 这一温暖的瞬间,让毛运兰深感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更加坚定了她守护这些 “折翼天使” 的决心。
在毛运兰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6 名听障学生入选省残疾人艺术团和体育训练队,6 名听障学生考入大学继续深造,孩子们在四川省特奥运动会上累计获得 29 枚奖牌,学校师生还走进了百所高校、登上了央视舞台。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让孩子们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特殊群体 。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毛运兰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汶川县按照 “特教特办” 的原则,先后投入 4400 余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新建了实训楼、篮球场、足球场等设施,并添置了实训设备。同时,就近建立了来料加工车间,为陪读妈妈们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家校共育。此外,创新建立教师编制周转池,保障专业教师编制的优先匹配和持续供给,通过转岗培养、公开招聘、高校直选、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吸纳了更多优秀特教老师。学校还聘请了羌绣、烹饪、理发等专业技能老师入校,为孩子们提供专业的技能教育培训。
如今,学校的在校学生从当初的 48 人增加到 170 人,专业老师从 30 人增加到 50 人,6 间普通教室变成了 26 间多功能教室,学校从只有小学学段,发展到涵盖初中、职业高中学段。毛运兰用自己的爱与责任,为特殊儿童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让他们在这里茁壮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也因此荣获 “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教师”“四川省达标先进工作者”“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好人”“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等多项荣誉,并在 2024 年被授予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称号 。毛运兰的事迹,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特殊教育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到关爱特殊儿童的事业中。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再谱华章
展望未来,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将继续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将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民族地区发展特色,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打造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仍将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将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加入,同时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培养,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打造一支更加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学校还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营造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持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必将在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相关文章
- 2025-04-29 成都新高技工学校2025招生要求
- 2025-04-29 成都机电工程学校2025招生要求
- 2025-04-29 成都华商理工职业学校2025招生要求
- 2025-04-29 成都广信数字技术职业学校2025招生要求
- 2025-04-26 成都城市建设技工学校2025招生